您好!欢迎访问深圳市者成科技有限公司-专注于国内外知名品牌IC、电子元件的代理销售、可为您提供一站式配单服务网站!
热门关键词: ADI   TI   NXP   ST   MINI  
联系我们

0755-28745149

17388745517

您的位置: 首页>新闻中心>行业新闻

柔性电子与射频:可穿戴设备(如智能服装)的“柔性射频芯片”研发进展——ADI/TI是否有布局?

作者:admin 浏览量:4 来源:本站 时间:2025-07-06 15:24:56

信息摘要:

深圳市者成科技作为专业电子元器件分销商,专注ADI芯片采购与供应.者成科技提供高效IC采购服务及芯片采购解决方案,支持ADI芯片稳定供货,助力客户精准选型.

柔性电子与射频:可穿戴设备(如智能服装)的“柔性射频芯片”研发进展——ADI/TI是否有布局?

0.png

在深圳某智能服装研发实验室,工程师小林正对着一件“会呼吸”的运动T恤调试:“这件衣服内置了心率、体温传感器,还能通过柔性天线接收手机指令——但之前的射频模块太硬,弯折10次就失效了。现在用了ADI的新芯片,柔性基底能反复折叠5000次,信号还稳得很!” 这句话道破了可穿戴设备(尤其是智能服装)的“柔性痛点”——当电子设备从“刚性手持”转向“贴身穿戴”,柔性射频芯片已成为决定产品体验的“隐形核心”。而ADI(亚德诺半导体)、TI(德州仪器)等国际大厂,早已在柔性电子与射频的交叉领域展开布局。

一、柔性电子+射频:可穿戴设备的“双轮驱动”需求

智能服装、柔性手环、电子皮肤等可穿戴设备的爆发,本质是“电子与人体”的深度融合。但传统刚性射频芯片(如FR4基板+金属天线)与柔性基材(如PI膜、弹性织物)的“硬-柔矛盾”,始终制约着产品体验:

1. 机械适配性:弯折、拉伸下的“生存挑战”

可穿戴设备需承受日常弯折(如抬手、坐下)、拉伸(如运动时衣物变形)等机械应力。传统射频芯片的刚性基板(如硅晶圆)易断裂,金属天线易疲劳,导致信号衰减甚至失效。例如,某品牌智能手环的射频模块在用户佩戴1个月后,因天线断裂导致连接断续。

2. 生物相容性:贴肤场景的“安全红线”

智能服装需直接接触皮肤,射频芯片的材料(如硅、金属)可能引发过敏或刺激。传统芯片的封装工艺(如环氧树脂灌封)硬度高、透气性差,长期佩戴易导致皮肤不适。

3. 集成度与功耗:“小身材大功能”的矛盾

可穿戴设备体积小、电池容量有限,需射频芯片在极小面积内集成射频前端(PA/LNA)、基带处理、电源管理等功能,同时保持低功耗(如心率监测模块待机功耗<10μA)。传统分立方案(芯片+天线+电源)难以满足“轻薄化”需求。

二、ADI/TI的“柔性射频”布局:从材料到芯片的“全链路创新”

面对上述痛点,ADI、TI等厂商已从柔性材料适配、芯片架构优化、封装工艺革新三大方向切入,推出或研发适配可穿戴设备的柔性射频解决方案。

1. ADI:以“柔性MEMS+射频集成”抢占生物传感赛道

ADI(亚德诺半导体)在生物电信号采集领域深耕多年,其柔性射频芯片的核心布局围绕“生物相容性+高集成度”展开:

(1)柔性MEMS传感器:贴合人体的“电子皮肤”

ADI的AD8232系列是经典的生物电信号采集芯片(如ECG心电图、EMG肌电信号),但传统版本采用刚性基板。2023年,ADI推出AD8232-Flex柔性版本,采用PI(聚酰亚胺)薄膜基板,厚度仅50μm,可弯曲贴合人体皮肤,且通过了ISO 10993生物相容性认证(无细胞毒性)。

关键参数

  • 工作频段:DC-100Hz(适配生物电信号);

  • 输入噪声:1μVrms(高精度采集);

  • 封装:柔性PI膜+金电极(可直接缝合至衣物);

  • 功耗:待机电流<5μA(适配智能服装的长续航需求)。

(2)柔性射频前端:与传感器“共形集成”

ADI在2024年CES展会上展示了ADRV9008-Flex(基于其经典ADRV9008芯片的柔性版本),将射频收发器与柔性天线集成于同一PI基板,支持2.4-6GHz频段(覆盖Wi-Fi/蓝牙/NFC)。其创新点在于:

  • 共形天线设计:天线图案与衣物纹理“同频共振”,弯折时驻波比<1.5(传统刚性天线>3);

  • 低功耗模式:通过动态电源管理(DPM),射频模块仅在数据传输时激活(占空比10%),整体功耗降至3mW(传统方案需10mW);

  • 生物兼容封装:采用医用级硅胶涂层,透气性>500g/m²·24h(接近棉织物),避免皮肤闷热。

2. TI:以“低功耗射频+柔性基底”赋能消费电子

TI(德州仪器)在低功耗无线通信(如BLE、Zigbee)和电源管理领域优势显著,其柔性射频芯片的布局更侧重“消费级场景的规模化落地”:

(1)CC26xx-Flex系列:柔性基底的“无线MCU”

TI的CC26xx系列是低功耗无线MCU的经典产品(如CC2652R),2023年推出的CC2652R-Flex版本将芯片与柔性天线集成于PET(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)基板,厚度仅0.1mm,可直接贴合衣物。

核心优势

  • 多协议支持:兼容BLE 5.4、Zigbee 3.0、Thread,适配智能服装与手机/网关的互联;

  • 柔性天线优化:采用蛇形走线设计,弯折1000次后回波损耗<-20dB(传统刚性天线>-10dB);

  • 集成电源管理:内置LDO(低压差稳压器)和DC-DC转换器,支持纽扣电池(CR2032)供电,续航长达2年(典型场景)。

(2)毫米波柔性雷达:运动监测的“隐形助手”

TI的IWR1871毫米波雷达芯片(77GHz)已应用于工业传感器,2024年推出的IWR1871-Flex柔性版本,将雷达模块封装于弹性硅胶中,可直接缝制于运动服内。其特点是:

  • 人体感应精度:可检测0.1mm的衣物形变(如肌肉收缩),支持运动姿态识别(如跑步、跳跃);

  • 低功耗模式:通过脉冲式工作(占空比0.1%),平均功耗仅1mW;

  • 抗干扰设计:内置数字滤波器,可过滤衣物摩擦产生的高频噪声(如20-100MHz)。

三、行业现状与未来:从“实验室”到“货架”的跨越

目前,ADI和TI的柔性射频芯片已进入“样品测试”阶段,部分头部可穿戴品牌(如Garmin、华为)已在新一代产品中试用。但大规模商用仍需解决两大挑战:

1. 成本与良率:柔性工艺的“量产门槛”

柔性基板的材料(如PI、PET)成本是传统FR4的2-3倍,且印刷电路工艺(如喷墨打印、丝网印刷)的良率仅80%(传统PCB>95%)。ADI和TI正通过与代工厂合作(如台积电、富士康),优化柔性电路的批量生产工艺。

2. 标准与生态:跨厂商的“兼容性壁垒”

柔性射频芯片需与主控MCU、传感器、云平台协同工作,但目前各厂商的接口协议(如SPI、I2C)和软件栈(如TI的SimpleLink、ADI的RadioVerse)尚未完全统一。未来需推动行业标准(如IEEE P2961柔性电子接口规范),降低开发门槛。

结语:柔性射频——可穿戴设备的“第二皮肤”

从ADI的生物相容性MEMS到TI的低功耗柔性MCU,半导体厂商正以“材料+芯片”的双轮创新,破解可穿戴设备的“柔性难题”。当智能服装不再是“电子设备的附属品”,而是成为“人体的第二皮肤”时,柔性射频芯片将成为连接“电子”与“生命”的关键桥梁。

对于电子行业的从业者而言,关注ADI、TI的柔性射频布局,不仅是技术前瞻,更是对“人机交互”未来的深度洞察。如果你是可穿戴设备研发工程师、智能服装品牌方,或是对柔性电子感兴趣的学生,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实践经验——我们一起探讨如何用柔性射频芯片,让科技更“贴身”~

关注者成科技/者成芯了解更多。

#可穿戴设备#射频芯片#ADI#TI#者成科技#者成芯#

联系电话
联系方式

电话:

0755-28745149

微信号
线